扫描二维码,关注微信公众号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会服务 > 技术交流

学会服务

SERVICES

用间接滴定法做易氧化物检测雷区总结

用间接滴定法做易氧化物检测雷区总结

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医材室  袁秦

用间接滴定法做易氧化物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检验方法。该实验的原理是:供试液中含有的还原物质在酸性条件下振摇时,被高锰酸钾(KMnO4)氧化,过量的高锰酸钾(KMnO4)将碘化钾(KI)氧化成碘,而碘又被硫代硫酸钠(Na2S2O3)还原为碘离子。根据硫代硫酸钠( Na2S2O3 )的消耗量求得高锰酸钾( KMnO4 )的消耗量,从而求得样品的还原物质含量。

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:2MnO410I16H—2Mn25I28H2O

这个实验,过程比较复杂,处理步骤比较多,简单归纳如下:

样品:10ml供试液+1ml稀硫酸+10ml KMnO4加热至微沸3min后迅速冷却(或室温下振摇15min反应)+0.1gKI→Na2S2O3滴定至淡黄色+5滴淀粉指示液,继续滴定至无色。(Vsml)

空白:10ml空白液+1ml稀硫酸+10ml KMnO4→加热至微沸3min后迅速冷却(或室温下振摇15min反应)+0.1gKI→Na2S2O3滴定至淡黄色+5滴淀粉指示液,继续滴定至无色。(V0ml)

在长期的检验过程中,我们发现了几个容易犯错的地方,归纳如下:

雷区1:忘记加稀硫酸

这个实验,溶液的酸度以控制在12M为宜,因为:若酸度过高,高锰酸钾(KMnO4)将分解;若酸度过低,就会出现二氧化锰(MnO2)沉淀。所以稀硫酸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。这个实验整体有多次的颜色变化,因此,会引起颜色变化的步骤,通常是不会忘记的,但是加稀硫酸这一步,因为量少和没有颜色变化,常常不小心就会忘掉。所以各位实验员,要当心咯。

雷区2:高锰酸钾取错浓度

这个实验中,标准中写到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表达方式是这样:“C1/5KMnO4=0.01mol/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:临用前取C1/5KMnO4=0.1mol/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加水稀释10倍。”请特别注意这个含有“1/5”的浓度表示方法,它跟一般的浓度表示方法不一致,导致很多新手栽在这个雷区里了。实际上,C1/5KMnO4=0.01mol/L按照一般表示方法指的是KMnO4C=0.002mol/L);C1/5KMnO4=0. 1mol/L按照一般表示方法指的是KMnO4C=0.02mol/L)。解决这个雷区的方法没有其他,只有一个,就是记住!

雷区3:加了KI以后等很久才继续滴定

当我们需要滴定大批样品时,有些新手会先大批量地称好KI,置于暗处。样品加完KMnO4和硫酸,加热又冷却(有些标准要求振摇),处理完这些,大概30min过去了。然后全部样品拿出来,一包包地倒入称好的KI,再一个个逐个滴定。新手自我感觉良好,人工实现批处理,效率提高了,是不是?可是滴定过程中,慢慢发现,平行样之间滴定结果的误差比较大,甚至越来越大。这是为什么呢?第一,KI储存一段时间后,哪怕避光,也容易发生潮解,而且易被氧化。第二,加入反应系统后,KI被氧化成I2,如果不及时滴定,在高温条件下,I2极易挥发。这些都会导致滴定结果发生偏差。所以,更好的办法是,在加热的时间称取KI,每加入一个KI后立即滴定。

雷区4:最后计算时不带入具体的KMnO4Na2S2O3的实际浓度来计算

当滴定完成后,很多新手会直接将滴定的体积直接相减来计算结果,这样就踩中雷区啦!仔细阅读标准,是要将具体的和Na2S2O3的实际浓度带入来计算的。如果实际浓度没有用的话,之前做的那么辛苦复杂的标定工作不是白费了吗?差别会有多大呢?举个例子看看更直观。假设C1/5KMnO4=0.01020mol/L(相对于标准0.01 mol/L偏差2%),CNa2S2O3=0.00980mol/L(相对于标准0.01 mol/L偏差-2%)。

空白滴定结果

 

ml

样品滴定结果

 

ml

ΔV差值

 

ml

ΔVS带入准确浓度后计算差值ml

偏差

ΔV-ΔVS/ΔVS

10.00

9.18

0.82

0.85

3.5%

10.00

9.20

0.80

0.83

3.6%

看看,是不是偏差会比想象的大一点?

   以上就是用间接滴定法做易氧化物检测雷区总结,是从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。如果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结果不够理想,重复性不好,准确度不高,可以参考看看,是不是可以改进一下。或者您的工作中有哪些心得体会,也欢迎来跟我们讨论哦!


在线报名